【争辩】中美两国的真实差距究竟多大
本文大概46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编者按】关于中国和美国的真实差距问题,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超过美国,开始进入主体超越美国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国超越美国恐需30年崛起“持久战”。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则认为,中国的对美战略劣势将是长期的,中美战略差距还至少要用半个世纪去弥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看来,只有中国经济保持"适当快速"增长才能超过美国。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将极大地影响着两国发展的有关政策走向,不可掉以轻心。@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选编这四位专家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以供参考。
中国进入了主体超越美国时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来源:综合凤凰网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博士2017年4月19日出席"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第24期,他的讲座标题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之路"。
在讲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成就"时,胡鞍钢院长说:
中国现今的六大实力发展,已进入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时期--其中前三大实力早已超越美国。具体表现为:
中国在经济实力(2013年)、科技实力(2015年)、综合国力(2012年)上已经完成对美国的超越。到2016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中国在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上加速赶超。国防实力明显提高,进入世界第二阵营;国际影响力居世界第二位;文化软实力相对美国差距明显缩小。
胡鞍钢博士的上述说法似曾相识。2016年12月21日胡院长发表在"人民论坛"上的一篇文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其中提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先后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2010年)、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2013年)和最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发生了量变,更是发生了质变,中国开始进入世界舞台中心,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充分发挥全球领导力作用。
胡鞍钢博士还在讲座中提到毛泽东当年的超英赶美伟大预言。我们现在不是"赶美",而是进入了主体超越美国时期。
超越美国,中国恐需30年崛起“持久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来源:观察者网
2018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所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把中国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年,客观真实地评估世界变局,总结过往的成功经验,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领衔于世界的地位未被根本撼动
过去十年,学术界最流行的对世界变局的看法是,新兴国家崛起,老牌发达国家衰落。但从各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份额看,实际情况却更复杂与微妙。
中国经济崛起,但美国经济尚未衰落。中国经济总量从2008年占全球份额7.3%上升到2017年约15%,增长了8%左右,的的确确在飞速崛起,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但中国经济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衰落,2008年到2017年,美国占全球经济份额一直稳定在22%-25%之间,尤其是近五年来,美国经济份额稳步上升,已恢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世界地位。
图1:2008-2016主要国家地区占世界GDP比重
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2017年12月更新)
西欧与日本经济在衰落,俄罗斯、巴西也稍有后退。2008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分别为7.9%、5.9%、4.6%、4.3%、3.8%、2.5%,到2016年则分别下降到5.9%、4.5%、3.2%、3.8%、2.5%、2.1%,六国总额整体下降了7%。从2008年到2016年,金砖四国经济的全球份额则出现了分化,印度份额从2.4%稍上升为2.8%,而俄罗斯、巴西则分别从2.7%、2.7%下降到1.6%、2.4%。
全球其他经济体占全球份额较为稳定。由于总量相对不高,韩国、印尼、土耳其、澳大利亚、墨西哥、沙特、南非等G20中除西方、金砖四国之外的国家,份额基本稳定在1%-2%之间。其他170个经济体总和所占份额过去十年基本稳定在10%左右。
由此可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虽然极大地冲击了西方领衔了数百年之久的国际经济体系,但十年来,美国经济领衔于世界的地位并未被根本撼动。不仅经济,美国金融实力也远远领衔于世界,各国美元储备占全球货币的比例也稳定在60%以上,人民币仅占2%左右;在IMF特别提款权(SDR)权重中,美元稳定在40%以上,2016年底人民币正式“入篮”,比重为10.92%,欧元、日元、英磅却总计下降了10.7%。
图2:2008年世界GDP分布概况
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2017年12月更新)
图3:2016年世界GDP分布概况
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2017年12月更新)
种种迹象表明,十年来所谓“全球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中国与老牌强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结构调整,并非撼动美国地位。这与美国国内长期以来的经济底子与健康度有关,也与十年来美国“高明”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救市”密切相关。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的总结,务必要重视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微妙特征。
令全球心悦诚服,中国尚需时日
美国经济地位未发生实质撼动,但不可否认,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软实力。十年来,全世界不断批判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反思美国民主自由体制的弊端。在批判与反思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自信心逐渐恢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连续主办了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领导人会晤、中共与世界政党对话等峰会,促使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与采纳“中国方案”,甚至还有不少国家试图效仿中国道路。
但是,国人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方案”逐渐受到认可,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代表复兴之路已走到了终点。中国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仍很大,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上并超越。中国崛起让世界心服口服尚需时日。
2017年,预计美国GDP总量将在18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将超过12万亿美元,且两国经济质量却有所提升,并日益呈现健康化、常态化的趋势。保守地假设,如果两国汇率未来大体稳定,经济增速按中国6%、美国2%计算,那么,至少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才能与美国持平。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媒体舆论中,常常能听到对中国的捧杀、棒杀声,时不时地出现对中国领衔的新一轮全球化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批判、反对声。在未来,如何在贸易、金融、产业等政策上协调与这些传统强国的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高度考验中国对外政策的耐心、恒心与精细度。
按照十九大要求,中国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实现过的国家发展目标,即快速崛起进程中不发生金融危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舆论的期待值普遍提升,对国家发展的诸多纰漏也会非常敏感,全球舆论也会以显微镜的方式洞察中国。如何调适与回应社会预期、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真正实现人类从未有过之伟业,需要漫长而细致的工作。
当代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仍处于“通三统”的整合期,即数千年以来的古代文化传统、西方优衔数百年来的近代全球化传统以及中共执政数十年以来的中国现代传统的理念互通与观念调塑仍在进行中。要呈现并令世界接受一个明确、清晰且完整的“当代中国价值”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时代下的中国崛起是一场拉力战
中国崛起进入了“新时代”。世界150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一个非西方的国家,从欠发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发展进程,正在实现对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的重新塑造。但综上所述,国际体系的真正重塑微妙且艰难,正在进入了漫长的“持久战”,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进入了需要30年左右的“持久战”、“拉力战”中。
要打国家崛起的持久战,首先必须拥有战略耐力,长期保持对竞争对手的谦虚学习心态,以及对后进国家的帮扶支持做法。诚如拙作《看好中国》一书中所说的,“未来中国,要继续当好的学生,也要当好的老师”。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与他人分享经验与成果,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型崛起大国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必须成为真正的“全球操手”(a real global actor)。中国要善于与美国周旋,善于与传统强国博弈,更要深度了解次区域的强国,知道在次区域内的行为规则与尊重对象。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在拉美;西非的尼日利亚;中东的伊朗、土耳其、沙特等,这些过去不在中国对外战略重心中的国家尤其要加强研究与交往。
“全球操手”需要有真正全球视野,而全球“公域”博弈恰恰是大国崛起的新增长点。在网络、太空、海洋、极地等过去国家博弈的相对真空地带,或许拥有从未想像到的潜力。笔者刚刚从“南极点”归来,南极洲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占有全球80%的淡水资源以及遥遥领先于他国的煤、石油和铁矿资源,但中国在南极的投入却与中国本身的全球大国地位远远不相称。
要在新的“公域”博弈,就必须重视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过去30多年,高等人才培养所赖以支撑的学科体系仍是固化在19世纪的学术分科基础之上,各种新知识、新学科、新框架急待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颠覆性的变革。
总之,过去5年,中国国内外环境局面好于预期,但在社会期待上升、传统强国焦虑、改革矛盾加剧等因素下,未来中国发展或许更艰难。对此,中国崛起进入到了“精耕细作期”,从过去的重视“量”上的增长要转型升级到了“量质并重”的高质量崛起进程中。只有拥有这种“持续战”、“拉力战”的心态,永不松懈,中国崛起才有最终成功的可能。
中美战略差距还要用半个世纪去弥补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来源:胡锡进微博综合
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一著名学者在一公开讲座中宣扬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整体上已经基本超越美国,对这一判断,老胡深感不安。
不知道这篇网文是否夸大了该学者的总结。我想说的是,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的确在缩小,但这个差距依然是实质性的。它意味着,中国的实力远不足以与美国开展战略对撞,中国的对美战略劣势将是长期的。
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这不意味着美国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没有拉长自己的战略核心利益线,我们的核心利益至今集中在西太平洋和亚洲大陆的周边地区,在对我们近在咫尺、对美国则是相对遥远的竞争中,我们可以做到的力量投入密度和强度,很多时候的确接近了追上甚至超越美国。所以在中国核心利益地区,我们有力量与美据理力争,直至死磕。但是拿到全球舞台上,中国只有个别单项指标赶上了美国,但整体上还不能和它还比。别的不说,美国有那么多盟国,控制着世界金融和高端技术,中美战略差距还至少要用半个世纪去弥补。
我们要谦逊并且自信,这是个挺难拿捏的战略心理和姿势,它们的结合体其实就是稳健。
对中美差距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
来源:环球网
中国古代哲人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我们发现,认识我们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事情。研究一下有几个代表性的人物的观点,我们会发现,人们的看法大不相同。
我们以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的观点为例。最近胡教授发文,称当今的中国的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为例证实其观点的说服力,胡教授列举了充足的数据来支撑他的观点。其实,说中国的经济总量早已超过美国的说法早就存在。最早还是由西方国家的学者首先提出,得到国内不少专家的同意。这里有统计方法的不同,已经对某些经济数据的理解和采集模式存在不同解读。但是这些争议也仅仅是限于具体数字所表达的含义有别而已。有人发现这些和胡鞍钢教授所获得的结论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在于胡教授认为在他提出的六大支柱标准中,中国在其中的三项实力指数已经超过美国。这些指数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一,分别是美国的1.15倍,1.30倍和1.31倍,而其它三项指标(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实力)居世界第二。所以中国已经在"整体上","基本"超过美国。
胡教授的报告一出来即引起人们的争论,其中反对者多,同意者少。许多学者更是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曾著文,专题论述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得出结论是:中国至少再需要30年才有可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王文院长认为:中国要做好打30年的持久战,才有机会与可能赶超美国的发达水平。王文院长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的衰落"。这两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更不是因果轮回。美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占25%左右,依然是世界老大。而美元则在世界各国储备中占据60%以上,是真真实实的"霸主",而且其"霸主"地位,短期内无人可以撼动美元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王文的结论就是:中国的崛起要让世界"心悦诚服",尚需时日。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于中国何时,如何"超过"美国存在各种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还有的专家提出:如果从2017年起到2050年,中国的GDP增速能每年保持在4.1%的话,中国那时的整体经济规模将是当时美国总量的2.5倍。这个判断和结论也使我们感到困惑,因为中国的GDP增速长期停留在4.1%时,怎么可能会让中国在2050年时达到那时美国经济总量的2.5倍!况且我们不能指望美国在未来33年中年均GDP增速会低于2%发展。
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中国去年的经济总量达到82万亿元,GDP增速为6.9%,如果是4.1%的话,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在50万亿。到2050年时,中国那么多人口需要解决工作就业,特别是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的需求,要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就会有困难。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30多年中保持低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势或许会发生"硬着陆",这是中国须努力回避的路。
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在"最低高速度"上,至少要保持适当"快速",才可能不出现因过快而失速,过慢而出现"怠速"。后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伤寒同样严重。所以,让中国经济发展保持"最低高速"十分必要。
IMF等国际机构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发表预测:美国的经济在未来几年可能实现4%左右的增长,如果持续发展下去,2050年的中国不会超过2050年时的美国经济总量。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绝不是要牺牲其它国家的发展,而是希望并行共赢,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梦想。
如何看待中国今天的实力,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走向,不可掉以轻心。而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
有大智,方能识大势。识大势者,方能干大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推荐阅读:
【聚焦】特朗普现象到底为何产生,走向何方?多位权威专家如是解读
本文由人大重阳独家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